囊性腺性膀胱炎1例

患者男,43岁,主因发现膀胱内肿物40天入院。患者无不适症状。查体:腹部沿双侧输尿管走行区及无压痛,膀胱区无隆起及压痛。双脊肋角无叩击痛。尿道外口无狭窄。直肠指诊:前列腺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无硬结。

40天前泌尿系超声示:膀胱充盈良好,壁不厚,光滑,膀胱三角区可见大小约1.8x1.7x1.1cm无回声团,边界清,其内可见分隔,CDFI: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前列腺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CT示:膀胱充盈不良,轮廓光整,膀胱壁无异常增厚,膀胱三角区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最大直径约1.3cm。核磁示:膀胱颈部与前列腺交界区可见类圆形稍短及稍长T1、稍长及稍短T2信号影,DWI像信号略混杂,其内可见分隔。增强扫描病变边缘似可见轻度强化,病变内强化不明显。

膀胱镜:镜下见膀胱颈10-14点间可见半球样肿瘤生长,基广,表面光滑,大小约2×1cm。双输尿管开口位置、形态均正常,喷尿正常。将肿物于基底部去顶切除,肿物壁厚,中央为空腔。送病理。

术后病理回报:符合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

正常膀胱粘膜无腺体存在,腺性膀胱炎(cystitisglandularis)是一种膀胱上皮的增生并腺体化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而非肿瘤性)。Vonlimbeck于年首次进行了描述。

病因病理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尚有争论。通常认为,由于下尿路梗阻(结石、感染、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导致排尿不畅、残留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刺激膀胱粘膜发生病变。

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膀胱移行上皮单纯增生→Brunn芽→Brunn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腺性和囊性膀胱炎实质上是同一个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可统称为腺性膀胱炎或囊腺性膀胱炎。

Brunn巢:是膀胱移行上皮受到各种慢性刺激时,向粘膜下呈花蕾状生长进而被周围的结缔组织分离而形成的巢状结构。Brunn巢中心囊性变,管腔面被覆移行上皮,称为囊性膀胱炎;腔内上皮进一步化生为与肠粘膜相似的粘液柱状上皮称为腺性膀胱炎。显微镜下可分为四种病理类型:移行上皮型,肠上皮型,前列腺上皮型,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

腺性膀胱炎最常累及膀胱颈和三角区,也可累及全膀胱粘膜,若累及输尿管末端开口处则可导致肾积水。病变肉眼观可呈多种不同形态改变,分为乳头状型、泡疹样型、绒毛样水肿型、慢性炎症型、广基蘑菇状型或尖叶状高耸的实体性物,亦可眼观无异常。

临床表现

腺性膀胱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频、尿痛、下腹及会阴痛、排尿困难和镜下血尿,部分患者有肉眼血尿,可并发肾积水、膀胱结石等。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于体检时偶然发现。

超声表现

不同阶段和不同病理类型的腺性膀胱炎具有不同的超声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片状增厚型:声像图上可见膀胱内壁局限性增厚,表面可光滑或呈细锯齿状;增厚区呈均匀或欠均匀的中低回声,与周围正常膀胱粘膜分界清晰;病变区局部膀胱壁连续完整,粘膜下层多可以分辨;

2、弥漫增厚型:膀胱壁弥漫性增厚,呈中低回声,回声欠均匀,部分内部可见多发小囊性无回声区,严重者膀胱腔可明显缩小。

3、结节型:表现为膀胱内壁的结节样隆起,形态可规则或不规则,多呈乳头状或菜花状,基底部较宽;结节内部呈中等或略强回声,部分较大结节内可见小片状囊性无回声区;病变区膀胱壁肌层与浆膜层回声连续完整。

CDFI:部分病变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分布,多以点状或棒状血流为主,PW示静脉频谱或低阻动脉频谱。

Case1:女,70岁,反复尿急、尿痛多年膀胱三角区局限性片状增厚,表面光滑

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

Case2:女,32岁,劳累后肉眼血尿、

尿频、尿急、尿痛

膀胱右侧壁可见条状低回声,

基底部较宽,表面不平滑,

位置固定,不随体位改变而活动

内部未见血流信号

Case3:男,29岁,下腹部不适数月,

中等偏胖身材,

膀胱三角区后壁不规则性增厚

病变累及双侧输尿管口

Case4:男,39岁,排尿困难及血尿1周

双侧输尿管膀胱开口处局限性增厚

Case5:女,49岁,尿频、尿急、尿痛半月

尿常规示白细胞3+,红细胞3+

超声见膀胱三角区后壁局部隆起,

其内见无回声区

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鉴别诊断

(1)膀胱癌:主要需与结节型腺性膀胱炎相鉴别。早期膀胱癌可表现为结节样病灶,通过细窄的蒂与膀壁相连;而分化不良或晚期的肿瘤,基底较宽,呈浸润性生长,局部膀胱壁回声模糊,连续性中断,肿瘤内部或基底部多可检测到较丰富的动脉血流信号。结节型腺性膀胱炎多表现为形态规则、回声较均匀,宽基底、边缘毛糙的中等回声,结节局限于粘膜层,多无血流信号或仅少量血流信号。此外,腺性膀胱炎病程多较迁延,常反复发作,而膀胱癌多表现为无痛性血尿,少有膀胱刺激症状,病情发展多较迅速。

(2)膀胱小梁形成:主要与多发小结节型腺性膀胱炎容易混淆,尤其是小梁形成初期。膀胱小梁形成为慢性尿道梗阻致使膀胱壁增厚,逼尿肌过度增生,肌束凸向膀胱腔,声像图上多表现凸入腔内的小梁状高回声,相互之间形成憩室样小房。

(3)输尿管间嵴肥厚:主要与片状增厚型腺性膀胱炎容易混淆。输尿管间嵴肥厚是继发于下尿路梗阻的一种病变,为两侧输尿管口之间的肌肉代偿性增生,形成横向隆起的肌肉岗。输尿管间嵴肥厚时,于膀胱内两侧输尿管开口之间,横切面呈局限性带状增厚,纵切面为突入膀胱内的短柱状结构,其表面纤细、光滑(正常无增厚的输尿管间嵴超声不能显示)。而腺性膀胱炎多发生于膀胱三角区,横切、纵切均呈片状,亦可波及其他部位,表面稍粗糙。

(4)弥漫增厚型与膀胱结核、神经源性膀胱等不易鉴别,病史及临床表现等其他信息可能对鉴别更有意义。

超声对腺性膀胱炎虽然有比较高的检出率,但诊断的特异性不高,确诊主要依据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和声像图特征者超声可提示诊断,同时,超声检查也是腺性膀胱炎随访的重要手段。

治疗及预后

目前,该病的治疗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良性病变,局部病理改变暂不需处理,只需定期膀胱镜随访。然而,大部分学者将其作为一种癌前病变,认为腺性膀胱炎存在转变成恶性病变(腺癌)的风险,应进行积极治疗,包括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经膀胱镜的腔内手术或开放性手术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kmq.com/zzywh/150747.html
------分隔线----------------------------